知識範疇狹隘,絕對不可能成為巨匠 翻譯社而大師渾然天成,外人無從培育起,同窗必須自我期許、自我敦促 翻譯社今天台灣的大學具有良多大樓與博士,就是缺少巨匠。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:「大學者,非大樓也,巨匠之謂也 翻譯社」
交際任務感
我想起四十年前就讀成大歷史系時,曾經就教系主任,為甚麼系裡沒開授非洲史與中東史、拉丁美洲史、印度史、太平洋史等科目?現在在國內各大學歷史系,這個問題仍然遍及存在 翻譯社2008年中部某大學歷史系招募非洲史與中東史、拉丁美洲史老師,但是前提必需具有博士學位,至今依然等沒人。請問位甚麼必然要博士學位?
關心國際現勢與國內政治與社會議題,同時要有本身的判斷力。除非具有非凡人緣與從政愛好,最好不要插足政黨,不要揮霍生命陪政客玩 翻譯社可以列入黉舍社團或是校外從事專業議題的非官方組織,例如爭取婦女權利、從事情況保護的集團。可以參加基督教英文查經班;若有興趣,無妨到台南神學院或佛學院選修一門課。
4. 自勉成為常識分子
我結業後,1977年就讀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,同時投入黨外活動,挑戰戒嚴體制 翻譯社查詢拜訪局幹員到黉舍找我,教育手下令把我開除學籍。威武不能屈,這段短暫經歷大為晉升我 翻譯生命條理,使我成為民主鬥士(democratic fighter),與曼德拉一樣身份,令我深感自豪。如非我們打破戒嚴,今天同學可能享有談吐自由嗎?可能談論本土眷注、成立台灣文學系所嗎?
[5] 參見拙文《台灣之戀: 卻顧所來徑》「4.18杜正勝齊心圓史觀之構成」
客歲八月王振寰傳授感嘆「我們對於分歧歷史和文明 翻譯冷視,造成了短視近利,缺少寬闊和久遠的視野。表現在當今 翻譯危機就是,我們的教育對西洋文化以外的其他地區的文明,缺乏相幹的人材培育籌劃。」其實我們對於西方文化又研究出甚麼花樣?
研究學問必需同時眷注國度社會與全人類,不然任何學問必定都是沒有生氣的。舉例言之 翻譯社我研究法國史,法國史干台灣何事?可是我平時關心台灣政治,從法國史取得一些。例如我翻譯《變調的馬賽曲》,體認法國大革命太劇烈反而帶來反結果 翻譯社我翻譯《法國史》,從法國五次共和制憲經驗獲得靈感,提出台灣制訂第二共和憲法的主張。我認識戴高樂擬定第五共和憲法 翻譯歷史背景,因此反對雙首長制憲法。[6] 如果我不關心國內政治,研究外國史絕對不會從外國經驗取得歷史教訓。
我的研究範疇首要是在第三世界的歷史文化。黉舍未開授相幹科目,反而令我深感好奇。一般世界史教科書大都基於歐洲中間史觀(Euro-centrism),把第三世界當作期待歐洲列強征服 翻譯落後對象。但是我高中時有幸拜讀威爾斯(H. G. Wells)《世界史綱》(Outline of World History)。該書同等正視世界各區域的歷史與文化,把第三世界文化與歐洲文化等量齊觀。這埋下我往後研究第三世界 翻譯伏筆。
教育部規定通識教育只要八個學分,同窗可以多選些通識科目充分本身。美國有的大學前兩年不分系,只讀通識科目。有 翻譯大學大一就分系,然則在120個畢業學分中,78個學分要求通識教育。通識教育是把根蒂根基常識底盤擴大。胡適說:「為學當如金字塔,要能博大要能高。」金字塔地基博大,才能挺拔入雲 翻譯社
高中時期是我思惟狂飆期 翻譯社除眷注交際與浏覽威爾斯《世界史綱》而對全球歷史產生愛好以外,我也同時關切憲法與教育。[2]高中時期眷注 翻譯這些範疇,影響我直到現在 翻譯社
國內大學成立歷史系目的安在?成大歷史系網站申明:學士班教學除歷史研究以外,還要「培養在地眷注與全球視野」 翻譯社強調在地眷注,因為曩昔的教育確實是去台灣化。「在地眷注」或可擴大為「在地及全球關切」。我們不但要眷注本土,也應當擴大胸懷,關懷全球與全人類。況且既然尋求「全球視野」,就應當「全球關切」 翻譯社
我是成功大學歷史系第四屆系友,1976年結業迄今將近四十年。5月20日有幸獲得歷史系系友會約請,返校在其「職涯講座」演講。我先報告本身 翻譯「職業生活生計」,然後對同窗提出一些建議,鼓勵同窗當個知識分子。
翻譯與著作
所羅門王曾說過一句話,於吾心很有戚戚焉。他說:「著書多,沒有窮盡。念書多,身體疲倦 翻譯社」(舊約聖經傳道書12:12)而最令我感應撫慰的,莫過於常在不同場合,遭到目生讀者讚美。曾有一名年青講師更對我說:「蔡老師,我是浏覽你翻譯的書長大的。」
[1] 參見拙文2013-08-08 台灣守護周刊「遇鬼撞邪記:追思一位新潮水地痞」
就讀歷史系可以取得學士、碩士、博士學位,有助於就業。然則大學旨在研究理論,不是職業練習所。除了就業之外,應當還有更高 翻譯精力層次 翻譯社為甚麼要讀歷史?司馬遷說: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。這類境界條理太高,然則既然來到歷史系,總要好好提升本身。
三. 台灣學、全球學
另外,外國歷史研究必須本土化,提出台灣觀點,才能增富人類歷史研究。若是一昧橫向移植、食洋不化,台灣學術必定淪為外國殖民地。我翻譯《大洋洲史》與《太平洋文化史》引入外國概念,拙著《南島民族與國度:台灣篇‧承平洋篇》就從台灣角度出發。我正在整理《亞伯拉罕宗教:猶太教、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》,針對台灣缺少基督教文化配景的學生撰寫。台灣基督徒不到總生齒5%。
[7] 參考拙著《台灣之戀》「4.4高中應當開授哲學課」。大腦一團醬糊,產生很多沒必要要的爭端。參考拙文:風傳媒2015/5/「締造性恍惚:一個中國,四種表述」
一.我的職業生涯陳訴
在黉舍任教或在研究機構任職,只能算是個學者(scholar, academician)。。-> 翻譯社|,-> 翻譯公司|的-> 翻譯進一步關切國度社會與全人類,才有資曆稱為常識分子(intellectual, intelligentsia)。知識分子是指具有根基常識與自力人格、開定心靈,對於國度社會具有批評精神的人士。同學除培育本身 翻譯專業能力以外,也應當自勉成為知識份子。 [nop]
研究歷史應有宏觀視野,不然輕易出差錯 翻譯社2000年陳水扁當選總統,杜正勝自動寫信向我推銷齊心圓史觀(台灣史、亞洲史、世界史)。我回函建議以中國史取代亞洲史,因為西亞史與南亞史、東南亞史、東亞史各自覺展,合為一冊亞洲史並沒有意義 翻譯社
有些台灣人缺少思慮方式練習,大腦一團醬糊。思緒清楚,才可能探討問題 翻譯社[7]
[4] 民報2014/12/16蔡百銓「從台灣學,談全球學」
1982年我退伍時,只要寫一封自白書(悔悟書),透過老師轉交王昇將軍,我就能夠到台大歷史系任教、到交際部任職。兩份專職工作、兩份薪水 翻譯社但是富貴不克不及淫,我不寫 翻譯社
胡適曾說:「與其在課堂上誤人後輩,不如翻譯一本世界名著進獻大」。在學術研究方面,我翻譯一大堆學術著作,大巨細小總共四十多本出書,開闢或加強國內輕忽的一些研究領域,例如非洲史與中東史、承平洋史等,拉丁美洲史教科書則因故而不克出書 翻譯社甚麼處所空白,我就前去誰人處所耕作 翻譯社我習慣修潤講課課本,擴大成書出版。
台灣是個海島國家,唯有擴大國際視野與胸懷,才可能成為海洋國度。海洋國家特點是海納百川、故成其大,冒險犯難、積極進取,以四海為家 翻譯社海島國度特點是孤芳自賞、自艾自憐,自我催眠、自得其樂,尋求小確幸。
3. 列入校內社團或校外非當局組織
杜正勝接管我 翻譯定見,卻說是中部某大學周傳授提議的 翻譯社接著他把中國史縮短為中國古代史,只想寫到元代末年 翻譯社我在蘋果日報頒發「中國史不成以腰斬」,指出唐山過台灣始於明代,中國史豈可寫到元代末年而不談這段渡海故事。他總算從善如流。[5]
很不幸,公元2000年政權移轉,我卻遭到民進黨某派系地痞頭子鬥爭。[1] 我把全部芳華歲月奉獻給黨外/民進黨,這類鬥爭等於把我持久積累的資產掃數砸毀。我只好重建本身 翻譯生命,逐步集中間力於學術研究上。翻譯與寫書整體權衡乃是賠本工作,可是我甘之如飴,貧困不克不及移。
[6] 參見自由時報2015/2/9蔡百銓「雙首長制?藍綠共治?」
更可悲 翻譯是,正當國際社會邁入「全球化」不歸路時,台灣人卻自艾自憐而墮入「本土化」泥沼 翻譯社本土化與全球化宛如鳥之雙翼,不可偏廢。雙翼齊振,才能鵬程萬里。可是台灣卻輕忽全球化。日前鄭正煜(教育台灣化同盟社社長)病逝,蔡英文許諾鞭策「教育台灣化、台灣學教育」。但是誰來鞭策「教育全球化、全球學教育」?單方面強調本土化,台灣恐將淪於村子化(parochialization),與全球化趨向背道而馳 翻譯社[4]
研究學問必需同時兼具兩個要素:好奇心、使命感。具有好奇心,才會激起一窺事實的動機;懷有任務感,才能持之以恆。
[3]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)查詢拜訪指出,2010年基督教在全球有廿二億信徒,佔全球69億人口31%,伊斯蘭教則排第二,有16億信徒,佔全球人口23%。
[2] 參見拙著《台灣之戀: 卻顧所來徑》末篇
台灣人對於外國歷史文化,分外是第三世界,仿佛沒有多大研究興趣。早在1921年蔣渭水頒發《臨床課本》,就已診斷台灣是「世界文化的低腦兒」。他未解釋這類描寫意為何指。推敲其意,應當兼具兩層意涵:台灣對於世界文化沒啥進獻,也沒啥研究。將近一百年後,台灣仿佛依然如斯 翻譯社
二.驅使力:學術好奇心、交際任務感
2. 必然要選修哲學概論(或理則學)
我如果真有「職業生涯」 翻譯話,那麼我的「職業」就是實踐我對於國度社會的任務感;我 翻譯「生涯」曲折不服,然則永遠持續往前邁進。我的任務感本來平均散佈在政治與學術上,後來完全集中在學術上,頂多偶然頒發幾篇政論。
五.給歷史系同學一些建議
1. 加強通識教育
四.為甚麼研究歷史?
若是有人問同窗:「當台灣處於最黑暗 翻譯戒嚴時期,歷史系學長有無人不屈不撓投入民主活動?」你們可以很自豪回覆:「有,那就是蔡百銓!」我相符孟子所稱「大丈夫」的三個要件 翻譯社他說:「富貴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貧困(原文為貧賤)不克不及移,此之謂大丈夫」,
我的生命尋常無奇,但是如前所述,卻符合孟子「大丈夫」三個要件。如今我依然埋首寫書,安貧樂道 翻譯社孟子說「貧賤不克不及移」,但是貧困不是貧賤。在台灣人尋求福祿壽的人生觀裡,貧就是賤。但是我追求抱負而不尋求名利,十分高貴而絕非卑賤 翻譯社耶穌卅三歲死在十字架上,從台灣福祿壽人生觀權衡,貧賤短命凶死 翻譯社但是按照美國皮屋研究中心估量,2010年全球有31%生齒是基督徒。[3]
學術好奇心
國內大學成立文學院目標安在?成大文學院網站只申明設有幾個系所與研究中心,看不到成立文學院的宗旨 翻譯社再問成功大學 翻譯創校主旨是甚麼?成功大學 翻譯精神是甚麼?我只知道成大校訓是「窮理致知」。成大前身是工學院,「窮理致知」合適作為理工學院校訓,人文學院應有不盡相同 翻譯境地。《大學》標榜 翻譯意境可供我們參考: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」。這是顛撲不破的崇高抱負。
為了避免研究古代歷史而食古不化,歷史系學生應當多選修現代社會學科,接管現代思潮浸禮,例如政治學與社會學、經濟學、人權研究等,以填補人文學科的局限 翻譯社例若有人就以情況惡化注釋古文明消逝的原因,而我研究人權就從人權角度批評風俗宗教。我也建議同學選修一些藝術與美學方面的科目,提高本身藝術品味,厚實本身的生活。例如選修歌劇或芭蕾舞賞析,可能一生都會是業餘快樂喜愛者。
施比受更為有福(使徒行傳11:35)。我曾在國外購賣一大堆英文冊本,卻沒有機會開授相幹科目好好善加使用。就在四月間,我把這些冊本與其他資料614冊/件,捐給靜宜大學蓋夏藏書樓 翻譯社我摒棄不切現實的講課空想,清心寡慾,反而活得更為洽意。
關懷國家社會與全人類
做學問必需具有批評性,才能帶動社會進步。1988年英國教育法案(Education Act)指出:教育應當勉勵學子「質疑與檢驗遍及沿襲 翻譯聰明,提出不受接待的見解,或推翻既有理論 翻譯革命性想法 翻譯社」在台灣,這倒是忌諱 翻譯社我正在整理《廟簷下 翻譯尋思:台灣民風宗教的傳承與前瞻》,此書就具有暖和批判性與前瞻性。
台灣不研究全球,如何走入國際社會?比如說,台灣欠好好研究伊斯蘭文化,若何擴大穆斯林市場與商機?況且台灣研究必須合營全球研究,不然勢必墮入瓶頸。舉例申明。十七世紀西班牙人統治北台灣,他們來自菲律賓,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又來自哪裡?假如不配合拉丁美洲史研究,這個問題找不到謎底。研究台灣史豈可劃地自限、自命不凡?相對 翻譯,研究拉丁美洲史者如果心中沒有台灣史,也不會警覺這個插曲。

[/nop]
使命感來自我對於台灣外交窘境 翻譯沮喪。1967年高一時我就曾以自選標題問題,列入救國團徵文角逐第二名 翻譯社當時許多非洲國度陸續與我國斷交,我撰文報複我國敵來我走交際政策。退伍後,我靠著翻譯學術著作,研究世界各區域與國度,希望明天將來得有機遇與列國一一恢復邦交。埋首翻譯與研究二十年上下,日以繼夜,累壞身體。驀然回首回頭回憶,才警醒我國想要沖破交際圍堵實非易事,但是我究竟留下一些翻譯 翻譯學術冊本。
文章出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-050110059.html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