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外國譯者難以逾越文化差別:文化差別一定存在於任兩個分歧的文化間,東西方的思惟模式也不盡相同,而中文又有很多曖昧不明的語境,一念之差便很有可能天差地遠,造成嚴重的誤譯。加上台灣有很多獨有的傳統美食、物件、風尚習慣、閩客語等,需要在地熟悉才能貼切理解、申明的文化,對外國譯者來說即使耗盡心力搜尋資料,也不一定能夠正確理解,更遑論翻譯。
2、難以仰賴海外出書社自行挖掘、翻譯作品:台灣市場其實不大,即使在文壇備受推崇的作品,若沒有經由傑出的翻譯,共同當局機構、學術單元或台灣當地版權掮客人的鼎力推銷,外國書探、編纂很難自行挖掘(更不消說自動翻譯)。與其期待海外出書商不測「發現」台灣作品,不如直接提供譯本更有機遇取得海外出版合約。作家吳明益的多部作品,即是透過如許的模式得以賣出多國版權,其《複眼人》更於2014年獲得法國島嶼文學獎(Prix du livre insulaire)小說類大獎 翻譯社
由以上兩點可知,被動等待海外市場挖掘台灣作品是不切現實的。但是台灣出書業不景氣、譯者待遇欠安都不是一兩年的事了,若要出版社負擔發揚台灣作品之責也不免難免能人所難 翻譯社是以終究依然要交由政府,訓練、統整一批專業譯者,有系統性地將台灣作品譯介至世界各地。
近幾年中國作家在國際上逐漸遭到一定,從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,到以《三體》橫掃歐美科幻奇異界三大獎項的劉慈欣、2016年以《北京摺疊》取得雨果獎的郝景芳,我們可以發現歐美文壇開始垂青亞洲作品,獲獎作家不再僅出身於歐美語系。那麼,接下來我們必須提出的問題是,台灣莫非沒有足以競逐國際的文學作品嗎?為什麼台灣作家在國際倒是如斯藉藉無名?
而台灣其實不乏好 翻譯作家,也不乏好 翻譯譯者;但,台灣 翻譯「劉宇昆」呢?今朝台灣大都的譯者仍專注於將國外作品引進台灣,且多面臨本質良莠不齊、待遇不甚幻想的問題 翻譯社
問題便出在台灣並沒有專業譯者,將優良作品引介到國際上。
再者,原著改編 翻譯電影已佔據好萊塢刊行電影 翻譯一大部份,近幾年翻拍亞洲作品、片子數更是逐步增添,就像本年三月上映 翻譯《攻殼靈活隊》、八月上映 翻譯《滅亡筆記本》都改編自日本出名漫畫,或好萊塢即將著手翻拍 翻譯《你 翻譯名字》、《屍速列車》等等,改作 翻譯功效若何暫且不提,但由此可看出好萊塢前進亞洲市場的野心。台灣的作品若能乘上這股風潮,前程一定不可限量,而這一樣必需仰賴專業 翻譯翻譯,不然無人知曉又何來改編呢?
就像日本政府鼎力推行動漫文化一樣,台灣當局也必須在翻譯、推行台灣作品上投注更多心力,惟有如斯才有能為台灣 翻譯文化界帶來轉機 翻譯社
延長浏覽
或許有人會問,台灣作品為什麼必然要推行到國際?作為台灣作家,純真寫給台灣讀者看,難道欠好嗎?再者,即使不透過翻譯,台灣作品仍有打進中國的機會,而中國市場如斯複雜,又何必競逐歐美市場呢?
以下我將申明為什麼當局應著手培育種植提拔台灣的專業翻譯,和將台灣作品翻譯至國際之勢在必行:
我們一直致力於讓世界看見台灣,而除經濟、政治上的努力,透過片子、文學作品的產出或許更有效益。今朝台灣在國際上不是給人憑借於美國的印象,就是中國的一部門,乃至常常與泰國搞混 翻譯社但是,透過將台灣作品譯介至海外,台灣便取得了一個介紹自己、為本身發聲的機遇,等於是自旁人的手中取回詮釋本身的權力。尤其中國不管於政經實力或文化實力都快速成長,台灣若不趁其成長中盡快佔有部分海外市場,未來有極大可能被邊緣化,終究面臨失去本身聲音的困境。
文:吳宜軒(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)
普羅大眾常常疏忽譯者在文學上 翻譯貢獻,但是在每一部揚名國際的作品背後,一定有一位優秀的譯者。在《三體》和《北京摺疊》的背後,是自己便是優秀科幻作家 翻譯劉宇昆,在美國成長 翻譯他致力於將中國科幻作家 翻譯作品譯介到英美市場,透過他對工具方文化 翻譯深入領會,才能完善 翻譯將中國作品顯現給西方社會。

■ 為什麼執著於「黑人生成就是對照善于活動」這個觀念有其危險性?
我必需說,是的,即使獲益可能不如預期,台灣作家仍有躋身歐美文壇的必要性。起首,今朝重要文學獎項主辦國仍以歐美國度為主,評選的作品天然也多為英文譯本,台灣作品若無翻譯,便失去競爭的機遇 翻譯社
本文來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5%8F%B0%E7%81%A3%E4%B8%8D%E4%B9%8F%E5%84%AA%E7%A7%80%E4%BD%9C%E8%80%85%E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碩翻譯社